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正文

近视防控不妨先“治标”

2018-10-09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起草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下降到70%以下。同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日益严重。学校里,“小眼镜”比比皆是,近视“你有我有大家有”;放暑假,最火的地方除了培训班可能就是眼科医院,家长心急火燎,孩子“同病相怜”。世卫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六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尤其是近十年小学生近视率翻了一倍。这个数字让人吃惊,说青少年近视问题形势严峻,恐怕也不过分。

  青少年近视呈早发、高发态势,不是简单孤立的问题。除先天遗传因素外,最大的“病根”是教育的功利与“近视”——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站在了起跑线上,从小学开始就背上了沉重的书包,为了升学、上名校,把主要精力用在课业上,许多家长“拔苗助长”,给孩子课余“加班加点”,周末成了“星期七”,暑假成了“第三学期”,学习负担普遍过重,用眼时间长,锻炼时间少,体能素质下降,“小眼镜”不断增多。其次是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在学校,电子板书代替了粉笔黑板,好处不少,但也加重了学生的视力负担。回到家,捧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玩游戏是不少青少年的首选,况且,一些家长因为工作忙,索性用看电视、玩手机打发孩子。成年人尚且会产生网瘾,未成年人缺乏自制力,“电子保姆”成了“电子鸦片”,对视力的伤害更大。

  说起来,这两个主要原因众所周知,解决的办法也是老生常谈,无外乎减轻学业负担,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正确使用眼睛等。但知而不行,有办法不等于能落实。其实,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健康发育、快乐成长?只是迫于竞争的环境和升学的压力,他们既可怜孩子又无可奈何,只能“丢卒保帅”。有人对青少年近视防控持不乐观态度,认为不解决应试教育问题,由此衍生出来的学生健康问题就无法解决,这跟去年众人热议的“好日子养不出壮孩子”是一样道理。有人认为刚出台的这个实施方案将青少年近视防控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是“一剂猛药”,但疗效如何有待观察,因为实施方案管得住学校不一定管得了家庭,管得住课内还得管住课外,执行效果不容乐观。

  应当看到,面对竞争压力和考试指挥棒,理想的教育理念往往被舍弃,这也是减负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大难题的原因所在,与之相伴的学生视力、健康等问题已是老生常谈却又日益恶化。但如果因为“病根”难除就悲观,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就无所作为,这种态度更不足取。因为现实环境的束缚,问题成因的复杂性,或者两种价值之间的冲突,有些问题很难治本,只能诉诸渐进的、可操作的治标举措。但政府重视总比不重视好,有行动总比没行动好,通过力所能及的治标使问题得到改善,正是朝着治本方向前行的必要之举。从这个角度看,青少年近视防控很难,但并不是无解。

  比如,政府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让孩子们有场地锻炼、健身。如果缺少免费的活动场地,却整天呼吁孩子多一些户外活动,无疑是放空话。学校要改变主科“挤占”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的状况,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再如,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依法管理网吧、游戏软件等。这两项工作能否做到位,关键要看有关部门有没有决心,看政绩考核的压力有没有传导到位。还有,加大科学用眼的普及教育,医疗机构、学校和家庭共同引导青少年养成科学用眼的良好习惯。这些措施都是可操作的,也符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虽然一时难以治本,但缓解问题、控制影响,不妨从点滴做起。有了良好的开头,树立了积极的信心,治本或许并不遥远。